【转载】校长王伟:促进中医药事业在全球高质量发展,推动人才“走出去”

2023-07-01

202371

近日,广州中医药大学盛事、喜事连连——泰国公主诗琳通6月初到访广中医,参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,挥毫写下“杏林芳菲”四个大字,赞扬学校人才培养成效卓著、学生遍布全球;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,学校共有11门课程入选,线上一流课程取得新突破,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;学校“生物与生物化学”学科继“临床医学”“药理学与毒理学”“化学”之后,进入ESI全球前1%……学校近年来如何培养高端人才,实现高质量发展?日前,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校长王伟。

 大学城校区

 王伟校长在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年毕业典礼上致辞

羊城晚报:您曾提过“中医学科交叉意义深远”,您认为中医应如何进行学科交叉?

王伟:医学自古就有学科交叉的基因,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不同时代的哲学、天文学、数学等学科理论,具有鲜明特色。当前,随着时代进步、科技发展,中医学学科出现了许多“瓶颈”,如何加快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,跨学科推动中医创新发展,意义十分重大。中医学科交叉,也包括了一级学科交叉和二级学科交叉,如中医与西医学科交叉、中医与生命学科交叉。特别是近年来,随着电子信息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系统建模等现代科技的进步,为中医学开展学科交叉提供了更多可能。

羊城晚报:广中医近年来在中医学科交叉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?

王伟:一是探索成立服务国家战略的中医交叉学科。三年来的疫情防控实践,再次证明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独特临床价值。学校探索成立了“疫病防治与应急管理学”交叉学科,并获批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。

二是探索中医交叉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。在硕士研究生推免招生中探索“双一流”大学交叉创新专项;在博士研究生“申请——审核”制招生中探索学术型博士交叉创新专项。招收中医——理科、中医——工科学科交叉,以项目形式每年资助5万用于研究生交叉创新研究。

三是打造交叉学科依托平台。学校现建有“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”“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国际联合实验室”“广东省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”等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,为中医交叉学科建设提供了依托和基本保障。

 学生们在上实验课

羊城晚报:学校培养中医人才如何融入现代医学技术?中西结合培养方式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有何助益?

王伟:我们坚持中医药教育姓“中”,继承和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,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,不断深化“重经典、强临床”本科教学特色。在此基础上,注重与现代医学的汇聚创新,积极利用现代医学技术,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活力资源。学校探索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、现代医学为辅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,推进以培养中医思维和掌握现代医学理论为导向的整合课程改革,开展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临床实践教学,建立“中医为体,西医为用”临床人才培养模式。具备中西医结合的知识和技能,补充中医学科的不足,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,使学生在求职、考研和规培中获得更多优势和工作机会。

 学生们在临床见习

羊城晚报:近两年,广中医是如何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、做大做强中医药专业的?

王伟:学校新增了中医养生学、中医骨伤科学、临床药学等服务生命全周期的医药类专业。作为首批“卓越医生(中医)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”“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试点项目”高校,积极探索中医学九年制、中药学4+5拔尖创新人才培养;作为广东省首批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高校,也是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规模最大高校,近三年每年招生215名,构建了完整的“顶天立地”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,助力广东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
 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

羊城晚报:广中医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?形成了怎样的课程体系?

王伟:学校目前主要基于附属医院医教协同的联合培养模式,初步探索“医学+X”人才培养模式。已有的建设布局包括成立智能中医研究院,发挥学校在医工结合和多学科深入整合创新方面的特色,推动中医客观化、标准化和智能化的发展。同时借助智能中医研究院的教研能力,利用东莞在信息产业、制造业方面的优势,与东莞市政府合作共建广中医东莞医院,在人才培养中引入医院、研究所等优质资源,构建多方共享的教育合作平台和机制,探索医工融合模式的新医科教育。

 国医大师在指导学生

学校的信息工程学院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已形成本—硕—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,基本形成医工结合、医信结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及稳定的研究方向。“医学+X”复合型人才培养依托交叉融合课程,国学概论、计算机数据处理与应用等覆盖各学科“X”课程,文科、工科多领域扩展医学学科外延,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。

羊城晚报:您认为泰国公主诗琳通为何选择到访广中医?此行对于中医药出海有何意义?

王伟: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,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。新冠肆虐期间,中医药服务泰国民众,助力抗击疫情,发挥显著作用。我校是新中国首批招收培养留学生的高校之一,是中医药向海外传播的重要阵地,在泰国拥有丰富的校友资源,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。

诗琳通公主此次访华,表达了对中医药文化的赞许,也说明中医药“走出去”迎来新机遇。我们必须引领中医药出海的航向,促进中医药事业在全球高质量发展,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、中国方案、中国力量。

 诗琳通公主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题词“杏林芳菲”

羊城晚报:目前,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情况如何?

王伟:我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多元发展。现已在欧洲和非洲等地建立了7个国家级中医药海外中心,与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共建了3个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,并先后在新加坡、英国、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3个海外合作办学点,与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多所常春藤大学开展长期合作。至今已为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多名中医药高级人才。

 基里巴斯共和国议长坦加丽基·里特及代表团一行来校访问

羊城晚报:在培养外国人学中医方面,学校有哪些培养理念、创新举措?

王伟: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广中医学生;培养适应海内外发展的合格中医药人才;培养“知华、友华、爱华”的国际中坚力量。学校积极创新中医药对外教育人才体系,在“传承岭南特色,深化国际合作”思路指导下,形成了“重经典-强临床-国际化”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,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成效。近年来,我们行“中医菁英”本科人才提升计划,遴选当年最优质的各类生源进行菁英教育,组织全校最优质的师资进行小班教学,来华留学教育培养质量不断提升。

羊城晚报:广中医在推广中国青蒿素抗疟方面取得哪些重要成果?

王伟:李国桥教授等人组成的广中医青蒿抗疟团队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,主持完成了4个青蒿素及衍生物和多个青蒿素复方的临床研究,自主研发的4个青蒿素复方已让非洲、东南亚、南太平洋地区多个疟区国家上亿疟疾患者受益。广中医也因此获得全国消除疟疾先进集体称号。

 广中医抗疟团队与科摩罗当地抗疟员下乡分发药物

羊城晚报:学校将如何响应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以青蒿素抗疟等服务更多国家?

王伟:我们注重发挥广东青蒿素抗疟临床发源地、青蒿临床应用研究先行先试的品牌作用,弘扬“胸怀祖国、敢于担当,团结协作、传承创新,情系苍生、淡泊名利,增强自信、勇攀高峰”的“青蒿素精神”,向世界展示青蒿抗疟窗口。以此助力中医药的文化自信,推动中医药走向全球,服务更多民众,让中医智慧、广东方案成为中国一张靓丽的外交名片。


分享